“您涉嫌某刑事案件,现已立案侦查……”
“您涉嫌洗黑钱,将冻结您的账户……”
这是“冒充公检法”诈骗典型的来电开场白,此类电信诈骗案件,骗子先利用公检法系统的威信力击破受害人心理防线,再使用前期准备好的受害人个人信息诱惑、逼迫受害人,使受害人彻底陷入恐慌,乖乖的将自己的财产交给骗子。冒充公检法类电信诈骗虽是“老套路”,但法院干警在工作中发现仍有不少受害者中招,下面我们就将这类电信诈骗深刻剖析一下,把骗子的诈骗伎俩公之于众。
1、精准掌握被诈骗对象的个人信息。这类骗子往往是一个犯罪团伙,其拥有强大的群众个人隐私数据作为支撑,能在第一时间准确的说出受害人的姓名以及公民身份号,这是骗子“证实”自己身份的重要环节;
2、使用隐蔽的诈骗手段。犯罪分子为了使自己诈骗的过程不被打扰,通常利用各种借口和理由,让受害人到隐蔽性较强的空间,独自接听电话,隔绝受害人与外界的联系,加大受害人的恐惧心理。在获取信任后,使用严厉的语气震慑受害人,利用“黑道追杀”、“冻结银行卡”、“手机号码停机”等借口恐吓受害人,让受害人陷入恐慌。为了做足戏码,骗子还利用微信、QQ等系统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向受害人发送假的警官证照片、假的逮捕令、假拘留证、假逮捕令等,使受害人的心理进一步陷入恐慌;
3、最终手段均是操控转账。受害人彻底陷入恐慌心理后,骗子往往会缓和语气,仿佛“戏精上身”一般,多角色切换,进一步获取受害人信任,积极争取为受害人“挽回损失”,在骗子的“精心指导”下,受害人主动到银行开户行,将自己(受害人)的所有资金转入骗子已设置好的账户,再以查验资金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提供验证码,通过网络银行或者绑定消费刷走卡内资金。
电信网络诈骗是可防性犯罪,事后打击不如事前防范,快速破案不如不发案,多追赃不如不受骗,希望广大群众擦亮眼睛,捂紧钱袋子,防止上当受骗。那么,如何鉴别电话是公检法还是诈骗类的电话呢?
1、要求你绝对不能挂断的电话,并为你跨单位转接的,绝对是诈骗!
2、要求你必须开通网银或者重新办理一张银行卡的,绝对是诈骗!
3、要求你绝对不要和别人说(尤其是联系真正的办案单位),绝对是诈骗!
4、要求加你微信,要给你发通缉令或者逮捕令的,绝对是诈骗!
5、要你银行卡账户,又要将钱转入所谓“安全账户”的,绝对是诈骗!
公安局、检察院、法院虽然都是国家机关的重要组合成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分工,又彼此相互制约。一般来说,案件都是由公安机关侦办,在侦办终结后才能移交检察院,检察院在审查完毕之后,才会移交法院提起公诉。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法定程序,任何一个环节,短则几天,遇到疑难复杂的案件会多则数月,绝不可能通过办案人员打几个电话就能移交案件——而骗子经常使用的“通缉令”更不会直接通过网络形式发送群众个人。
其中,通缉令是指公安机关依法通缉本该逮捕而在逃的或者被拘留、逮捕后脱逃的犯罪嫌疑人以及从监狱中逃跑的罪犯而制作的法律文书。分为A、B两个等级,A级通缉令是为了缉捕公安部认为应该重点通缉的在逃人员而发布的命令,B级通缉令是公安部应各省公安机关的请求而发布的缉捕在逃人员的命令。
公检法机关没有所谓“安全账户”,公检法在对违法当事人或者被告人做出行政处罚或者审判后,会告知其将罚款缴至相应的“对公账户”,公检法调查资金往来会直接到银行调取相应的流水,冻结相应涉案资金也不会提前告知犯罪嫌疑人,更不会动你任何“钱财”。
总之,骗子就是骗子,骗子永远经不住考验,如果真的有一天你接到了法院工作人员的电话号码,你又拿不定主意,不知道如何是好时,一定要拨打12368确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