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开展以来,徐水法院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着力点,立足用心用情用力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把群众的“糟心事”变成自己的“操心事”,努力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给群众之所需。以下是诉讼服务中心服务群众实例小记。
一、贴心服务,温暖异乡人维权路
“我今天一大早就出来了,没想到这么快就能立上案,还能赶上回家的车,真是太感谢了!”这是一个山东老汉对立案工作人员发出的由衷赞叹。
这个老汉是一个建筑工队的负责人,与徐水某公司因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发生纠纷,因为怕花钱,舍不得请律师,一大早就坐着客车从山东赶到徐水立案。立案工作人员经过简单审查,发现其既没有诉状、证据材料仅有一套原件且杂乱无序,便热心地为其提供了诉状范本,并指导他填写手续,帮助他复印了相关材料,并及时完成了立案。在工作的空档,立案工作人员还向其简要讲解了网上立案、缴费等诉讼服务功能,告知其只要通过手机就可以完成相关操作,省去东奔西跑的麻烦,老汉激动地说:“立上案心里踏实了,跑这一趟,真值!”
二、热线指导,免除“北漂族”奔波苦
“本以为得请假回去一趟,没想到这么方便,网上就能质证,真的非常感谢您!”这是北漂小伙白某对诉讼服务中心法官助理发出的由衷赞叹。
白某系徐水人,在北京打工,与陈某因民间借贷发生纠纷起诉至法院。被告在收到应诉材料后提交了反驳证据,根据法律规定依法进行质证。白某在接到通知时犯了难:“请假吧,扣工资加路费又是一笔开销,不请假吧,万一要不回钱怎么办?”该案法官助理在了解到其困难后,向其详细讲解了网上质证的操作流程,并通过电话指导其完成了网上质证。
三、诉前调解,解决农民工讨薪难
“法官,某某公司欠我们工资不给,我们要起诉他!”高某一行7人风风火火地“闯”进诉讼服务中心。立案工作人员当即进行接待,经简单了解,高某等7人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徐水区某房地产工地从事土建工作,被拖欠5万余元工资,多次讨要未果。考虑到原告当事人数较多,且均为同一被告,诉讼标的也不大,立足最大限度降低农民工当事人讨薪成本原则,立案工作人员对该批纠纷进行诉前集中调解,通过驻地乡镇法庭特邀调解员和立案工作人员多方努力,向欠薪方释法明理,晓以利害,高某等7人未花一分钱,就在短时间内如数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资。
四、千里传音,追着“粗心人”送退费
张某诉李某民间借贷一案经审理结案,按照相关规定,需要退回张某预交的诉讼费。在退费时,张某预留的电话不是关机,就是无人接听,要么就是被挂断,在与其代理人沟通时,发现其双方已解除委托且存在费用纠纷,退费遭遇僵局。为了能保证预交诉讼费能够顺利退回原告,法官对着唯一的联系方式不断尝试,终于联系上了张某。因张某只会四川方言,且文化程度不高,经过将近半个小时的沟通,其才明白法官来电的意图,为提高沟通效率,张某听从法官建议找来其女儿代为沟通。在法官的电话指导下,其女儿帮助张某进行网上退费申请,1050元预交诉讼费即时退回了张某账户。张某通过其女儿向法官致谢:“事前根本不知道有退费这回事,还把这‘多次的神秘来电’当成了诈骗电话不敢接听,非常抱歉!感谢法院工作人员一心为民、热情服务!”
供稿人:徐水法院立案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