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徐水区经济的发展,非本地务工人员和企业的增多,随之经济类纠纷亦增多。近日,徐水区法院安肃法庭调解的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中,以被告当即履行了劳务款,原告申请撤诉的情形进行了和解,既缓和了双方矛盾,也减轻了企业和劳动者诉累,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案情: 原告贾某与二被告徐某及遵义市某劳务有限责任公司均为外地务工人员、企业,原告通过被告徐某介绍在被告遵义市某劳务有限责任公司务工,但劳务款迟迟未付,多次催要未果,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遂原告诉至徐水区法院,要求被告支付拖欠劳务费。
受理该案后,承办法官考虑到此案件情况特殊,既涉及农民工的辛苦钱,也涉及到民生企业经营,高效解决农民工的“薪事”,减轻企业诉累是当务之急。承办法官立即通过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与原告贾某、被告徐某进行联系,积极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分别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劝导,通过多次耐心细致地释法明理,被告徐某表示并不承认原告陈述的事实,其称该案件与其无关,且拒绝提供被告遵义市某劳务有限责任公司的联系方式,经承办法官的再次通过12368诉讼服务热线释法析理,其同意接受电子送达应诉手续。随后,承办法官通过多方查找和联系,终于找到联系方式,一开始被告遵义市某劳务有限责任公司也称该案件与其没有关系,承办法官又再次联系该公司负责人,告知其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利害,其同意提供公司的联系地址和方式,随后承办法官将有关手续邮寄给被告。二被告收到应诉材料后,主动和原告进行了联系,二被告当即通过微信向原告支付劳务费转款,原告遂向法院申请撤诉,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当事人的主动履行与撤诉凝结着办案人员的辛苦与付出,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是解决矛盾的最好结局。
民生无小事,司法暖人心。徐水区法院坚持把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企业生存发展有机统一,积极营造诚信用工、依法维权的良好氛围。为了更好的助力企业发展,徐水区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企业绿色通道,实现一窗通办,发挥司法职能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